首页 >> 多叶棘豆

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让塞外粮仓田增粮丰常春藤

发布时间:2022-09-20 17:52:50 来源:顺风农业网

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让“塞外粮仓”田增粮丰

耕地平整作物繁茂,田间道路纵横有序,灌排渠系笔直畅通,农田林网郁郁葱葱……夏末初秋,走在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象。

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支持、内蒙古自治区整合支农资金打造的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被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列为2007年十大重点建议之一予以落实,将在2008年到2017年集中改造河套灌区中低产田500万亩,总投资预计达45亿元。素有“塞外粮仓”之称的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是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农业部确定的国家优质小麦和优势玉米主产区。然而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套灌区农田中约有2/3即超过500万亩是中低产田,蕴藏着巨大的新增粮食产能潜力,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获批。

“截至目前,项目已实施6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00万亩。”巴彦淖尔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邢国良说,“项目完成后,可确保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0亿斤以上,河套灌区新增种植面积50万亩,年可节约水资源3亿立方米!”

15片变4片,弃耕地变良田

杭锦后旗二道桥镇永乐村村民白福富家有34亩地,过去分布在村子的各个方向,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多达15片。遇到播种、浇地、施肥、收获等农忙节点,54岁的老白和老伴根本跑不过来。“顾了这片,误了那片,有的小片不得不放弃。浇地时候,地势低的浇了几遍都淹了,地势高的一遍还没浇上。愁死人!”老白说。

中低产田改造后,困扰老白多年的难题解了。他家的15片地被整合成距离相近、高低相同、配套齐全的4大片。“渠通了,地平了,路顺了,浇一次水比以前少用四五天,而且再不用眼巴巴守着怕被淹了。集中连片还方便机械作业,省事儿多了!”

中低产田改造不仅显著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还增加了耕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提高了粮食产量。大量弃耕田恢复耕种,逐步成为中产甚至高产良田。

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盐海子村村民王贵成对此深有感触:“中低产田改造前,土地质量差,地里大土块老草堰子多。我家30多亩地近一半是盐碱地,几乎没收成,只好弃耕。好地也只能种葵花,亩产200来斤就算不错。结果改造后,30多亩都能种了不说,过去弃耕的‘镶边秃子’(意为四边有苗,中间不长庄稼的地),现在亩满苗全,小麦亩产能上800斤,葵花300多斤。”

“不光产量高了,各项目区改造后的土地片数少了,但整合了以前不规则的田间路、渠道、土堆、荒滩、坟地等,分到每家的耕地面积不减反增。”杭锦后旗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杨新瑞说。

五原县什巴乡创业村三组组长王三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组288口人,原有耕地不到1500亩,改造后达到1800亩,人均可多分一亩地,年增收800~1000元。

集中成片的土地采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后,成本下降了,亩均效益提高了300~500元。

对已实施项目区的调查显示,立项前项目区只有30%的耕地可种粮,经过2到3年的改造,90%的耕地都可以种粮,且亩产量由200公斤左右提高到至少300公斤,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藏粮于地”。

2013年,巴彦淖尔市耕地面积达1058万亩,比2007年增加198万亩;粮食产量达60亿斤,比2007年增加21亿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77元,比2007年增加6642元。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帮助“塞外粮仓”实现了田增粮丰。

3座大水库,一年省出来

按照我国的水库划分标准,库容在1亿立方米及以上为大型水库。“以此为衡量,500万亩中低产田项目改造完成后,每年可节约水资源3亿立方米,也就是一年能省出3座大型水库!”邢国良说,“这对于干旱少雨的内蒙古西部地区来说,意义格外重大。”

事实上,在多年的农业发展进程中,河套灌区一直面临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持水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平衡难题。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带来巨大节水效应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中低产田改造后,通过采取工程、管理、农艺等方面的综合节水措施,大多数项目区由过去的渠路不畅、有灌无排变为现在的灌排配套,每亩综合灌溉定额由改造前的448立方米,降为388立方米,减少60立方米;项目区用水利用率提高,斗级渠道行水期缩短3~5天,既省工又节水。

不仅如此,高效节水的膜下滴灌、喷灌等项目也被先后引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乌拉特前旗苏独仑镇永和村1.6万亩项目区实施了膜下滴灌工程。40岁的村民刘云飞顶着骄阳在自家玉米地里忙乎:“看我家玉米长势不错哇,马上灌满浆了,这籽粒多饱满,今年肯定丰收!过去山旱区都是井灌,去年开始膜下滴灌,不但亩产增加了300斤,还省了1/3的水和电。”

乌拉特前旗地处河套灌区最下游,山旱区占全旗总面积的2/3,需要提取地下水灌溉。由于连年干旱和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资源开采亮起了“红灯”。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推广膜下滴灌,亩均节水220立方米、节电25元、节肥20斤以上,得到农民广泛认可。

“不少还没划入项目区的农民看到效果后自掏腰包,每亩投入近400元,用上了膜下滴灌。”永和村村委会主任陈永志说。

粮田一改造,旱涝保丰收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突出的节水效应,为农民旱年夺丰收奠定了基础。那么,遇到洪涝灾害呢?

2012年6月25日23时至28日11时,一场巴彦淖尔市有气象记录以来降雨量最大、范围最广的大暴雨考验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当时最大降雨量达171毫米,形成了罕见的洪涝灾害。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灾害发生后,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的农作物损失居然不到一成。“这全亏了中低产田改造!打通了村里的渠路,从弯曲不畅到千米一条线,形成一灌一排,积水很快排了。村里人都不敢相信,那么大的雨庄稼没啥事儿!”村支书范文华说。

而在相距不远的临河区新华镇建国村,情况却截然不同:正灌浆的小麦倒伏,玉米、番茄、葵花等农作物打蔫枯萎,大片农田受损绝收……“村里汪洋一片,我家100多亩地全淹了,基本绝收。开春贷款投在地里的3万多块钱也打了水漂,那叫个惨呀!”提起那场灾害,村民王萍的声音充满黯淡,“如果当时我们村也是项目区多好,再大的雨也不怕了!”

是否项目区,光景两重天。记者通过采访分析,项目区损失小的原因一是工程措施到位,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格局,田间积水通过自然和人工等措施及时排出,减轻了死苗现象。二是农业措施到位,项目区普遍推广良种良法,作物根系发达,倒伏程度轻。三是通过改造,项目区整体地力提高,种植品种、结构多样化,也减少了农民的损失。

“未来4年,我们将继续站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谋划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稳步推进剩余200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工作,让更多农民受益。”邢国良说。

经过多次基层调研,巴彦淖尔市委书记何永林对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是该市“最大的惠民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实施6年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拨付的资金每年都在递增。”邢国良告诉记者,“目前,中央资金已由2008年的1.5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05亿元,自治区配套资金由2008年的600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98亿元。不仅如此,从2010年起,项目区5个产粮大县的县级配套资金已全部由自治区承担。今年起,国家农发办还提高了亩投资标准,将项目按高标准农田建设,未来4年将增加投资2.8亿元。”

连接杆扭断强度试验机厂

曲轴扭转疲劳试验机型号

弹簧压力试验机报价

扭转试验机参数

碳素材料弯曲载荷试验仪

济南静扭强度试验机型号

拉压试验机

济南压力试验机价格

济南卧式拉力机图片

电力导管拉伸试验机厂

友情链接